close
今年台灣的耶誕節,不少小朋友可能很失望,因為耶誕老公公受到霧霾影響,能見度差,一直迷路,雖然預測上會有影響,但過於輕忽,導致禮物趕送不及…。

博客來網路書局

無獨有偶,不少住在北京的台商卻傳來近期APEC藍的清新空氣照片,好像對岸空氣越來越好,台灣越來越差。

台灣的空氣到底是越來越好,還是越來越差?從官方的數字來看,的確在懸浮微粒年平均值或極端汙染日數是逐漸地遞減,不過隨著民眾意識提升,原來過去以為的霧竟然是一種有汙染的霾,忍受程度降低及全民關注的增加,政府的作為無法獲得民眾認同,普遍覺得空氣越來越差。

空氣汙染的成因,非單純地可以區分境內與境外。當我們指責對岸在東北季風時對我們影響很大,而我們的風場下游國家,也會抱怨我們對他們的輸送。有的人拿地面風向來斷定這是哪家工廠傳到哪個縣市,甚至將每天的汙染物濃度有多少,馬上歸類於某個火力電廠排放源,但其實細懸浮微粒很多情況是二次汙染來源,到底誰與誰的交互作用下產生新的汙染,我們可能都不大清楚。甚至台灣特殊的高溼度環境,霧與霾如何相互影響,以及強勁東北季風下海水飛沫也都可能造成懸浮微粒粒子增多,還有本土細懸浮微粒對國人健康的實質影響都須經過評估。

世界各國因氣候特徵及排放源的差異,霧霾的條件都是很特殊的,以對岸為例,他們的科學家認為燃煤、汽車排放與揚塵等,還有很多其他因素造成空汙,所以大陸總理李克強在今年強調,「現在霧霾研究主要溯源到一次排放,對二次排放的一些機理還沒有研究清楚。將設立特別預算,把霧霾二次形成的道理搞清楚,運用科學方式來治理。」在全球許多國家空汙治理上都有類似情形,解決一個,另外一個汙染衍生物又來,因此要在科學上獲得大家的共識,推動才有效益。

從目前環保署告知民眾的,造成汙染物的來源有很多,因此要全面推動減量,顯然政府還無法釐清到底做哪些工作是最有效的,如何管考讓民眾有感,做最有效益的改善評估,在空汙政策的數據治理上,也無法讓各界很透明公開地知道。上周賴揆拍板通過的紅害減半大作戰,如果比較14+N,或是過去國民黨推動的政策,幾乎大同小異,同樣一群思維的文官,雖有方向與口號,但實際治理上幾乎要靠地方落實,民眾信心普遍仍不足。

建議賴揆應釐清:「只要燃煤電廠降載、關燃煤電廠、啟動核電廠,空氣就會好?」、「把國營事業排放成為全世界最嚴標準,空氣就會好」等似是而非的觀念,回歸數據治理。而且要讓大家知道,在這島上每個人、每家企業都是台灣空氣汙染的貢獻者,必須要一起改變生活型態,例如在交通擁擠區畫設低排放區,限制高汙染車輛或老舊車輛通行,確保民眾暴露風險的降低。全民要有一起減量的決心,用專業科學、數據及民眾參與來產生決策行動力,莫只讓數據成為政府宣導的工具。

(作者為天氣風險管理公司博客來書局總經理)

(中國時報)


1C4CD8574271E686
arrow
arrow

    kevinshelo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